講述贛榆義工助人濟困故事的電視片《收穫》,近日在贛榆播出。這部由贛榆縣委宣傳部聯合榆城樂事影視工作室打造的8分鐘短片,關鍵字25日先行在優酷網發佈,3天即獲得1000多次點擊。
  榆城樂事影視工作室成立兩年半,僅有五六人,但製作的系列方言劇《榆城樂事》在該縣家喻戶曉,深受歡迎。在它帶動下,縣裡出商務中心現了四五個專門製作方言劇的草根“拍客”團隊。十來部說著地道贛榆話、演著百姓小日子、藏著朴素真善美的片子,在網絡和當地電視臺播放,讓觀眾樂呵之餘,還不由得咂摸咂摸味兒、思考思考理兒。
  榆城樂事影視工作室負責人蘇前明的方言劇之夢始於前年春天。2011年2月,贛榆80後李小寧和文傑將他們製作的方言劇《榆城樂事》第一集傳上網。這部講借貸述在外工作的贛榆青年回鄉相親故事的喜劇,一個星期贏得了十五六萬點擊量。“一看就覺得小伙有才,這事情有意思,就加他們的QQ號,成了網友。”開著廣告公司、有些實力的蘇前明,不久便和李小寧等組建了榆城樂事影視工作室,領了營業執照。
  接著,時長30負債整合至50分鐘不等的《榆城樂事》,以兩三個月一集的速度問世,看這部劇也成了贛榆人的一件樂事。
  “《榆城樂事》一齣現,我們就眼前一亮。”贛榆縣電視臺副台長王文濤說,“當年國慶,台里開始循環播放《榆城樂事》,5集播了5個月才停。我回老家找房子去,鄉親們還問我怎麼不播了。”
  “我們在網上發帖招演員,有的老人讓家裡晚輩幫忙報名,現場篩選時,辦公室里擠得滿滿的。”蘇前明回憶,“我們捧紅了好幾個演員呢。仲崇東,退休教師,在第三集里演三姨夫,一下就紅了。”
  “在外地的贛榆人也看。我有個朋友是工頭,帶了隊伍在大慶施工,幾十號人圍著電腦看《榆城樂事》。還有個定居加拿大的贛榆人,在網上看了後,通過片中留的QQ號找到我,要給我贊助5000元。”
  每一集方言劇上傳到網絡後,團隊成員都很關註網友評論和點擊量。他們的總結是:“主題鮮明、貼近生活、故事結構和表現節奏把握得好的,大家就喜歡看。比如,第六集《青春小調》,教育孩子不要逃學上網,在優酷、土豆、人人等平臺,點擊量有三四十萬。贛榆縣中等學校的老師還下載了,放給學生看。”
  去年夏天,拍完《榆城樂事》第七集後,李小寧離開團隊,創辦了寧製作影視工作室。後來,贛榆故事、添翼等團隊也成立了。一年中,贛榆出了十來部方言劇。李小寧的《愛在今秋》在縣影劇院辦首映式,觀眾免費,結果爆滿,連演員都沒位置坐。
  “只要有好的,我們就播,而且在雙休日的黃金檔播。我們近期還打算推一個固定的方言劇展播欄目。”王文濤告訴記者。
  今年8月,連雲港舉辦首屆微電影大賽。贛榆推送了草根“拍客”團隊的10部作品,獲得“最佳編劇”等多項大獎,成為大贏家。
  群眾歡迎,比賽獲獎,贛榆方言劇似乎牆內牆外都很“香”。然而,草根“拍客”團隊卻感到生存壓力很大。
  “到現在已經投入好幾十萬元了。支出主要是20多萬元的設備和人員工資、場地租金。演員,除了我們自己、親朋鄰居,就是網上招的,也要給點錢。”蘇前明說,“也有收入,植入個小廣告,收個幾千塊錢,拍了幾部商業片,掙了幾萬塊錢,都投入再生產了。現在的狀況是,廣告和商業片收入基本能滿足一個人的工資,其他人的工資只能從我的廣告公司走賬。”
  因為工資不高,有個在連雲港很出名的導演,蘇前明勸說了很久,還是不願加盟,只肯偶爾幫個忙。
  在當地,其它團隊的狀況與之相似。李小寧創業之初借了10萬元買設備,一年拍出4部劇,欠款尚未還清。
  以商業片養方言劇,是他們目前共同的發展思路,但又覺得當地經濟不發達,商機有限。向外拓市場,則有顧慮:方言劇能走多遠?
  贛榆縣委常委、宣傳部長李武告訴記者,草根“拍客”搞的贛榆方言劇,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,還可激發電視臺、劇團等專業機構的創作積極性。二者一起探索,形成合力,應該能生產出更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。縣裡將研究方言劇的扶持政策,如組織評比,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;鼓勵他們強強聯合、提升製作能力;向更高層面推送精品。此外,還要創造機會讓創作團隊走出去學習交流。
  本報通訊員 劉玉洪 宋 芹
  本報記者 徐冠英
  (原標題:方言劇, 吸引天南海北贛榆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g32igai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